中國品牌苦斗:格局未變,強者恒強丨年終2024
電動湃 | 12-27
10837
今年7月,國內新能源汽車的零售滲透率首次突破了50%。
這一突破,不只意味著新能源汽車開始成為銷量多數,這還代表了中國品牌對市場話語權的主導。
據統計,11月中國品牌新能源車零售份額高達90%,助力自主品牌零售份額達到64.1%。
而在前11個月里,中國品牌累計份額達60%,同比增加了8.5%。
顯然,中國品牌成為了當下國內汽車市場的贏家。
只是把外資隊伍擠出場以后,這并不意味著中國品牌就此得以完全上岸。
中國車企之間的內卷程度,也許還會進一步刷新大家的認知。
這幾年被外界稱為“卷王”的,是市場份額遙遙領先的比亞迪。
自從2020年推出DM-i技術和刀片電池以來,比亞迪的增長勢頭就不停刷新著各種紀錄。
在此基礎上,比亞迪還借助冠軍版和榮耀版,堅決向對手使出了價格刺刀。
但就在今年Q1,比亞迪銷量一度環比下跌了34%,馬斯克還對此評價說“很難”。
正因如此,比亞迪也只敢將年增長目標定在20%,也就是賣出360萬輛。
然而隨著第5代DM技術的推出,以及新一輪產品的投放,比亞迪銷量再次激增了起來。
11月,比亞迪連續兩個月賣出超50萬輛,前11個月累計銷量375.73萬輛,全年400萬輛已是囊中之物。
因此,比亞迪也將蟬聯中國汽車市場銷冠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比亞迪品牌的熱銷,一方面是契合了當下消費降級的需要。
如此一來,這也難免對比亞迪旗下高端品牌的沖高造成承壓。
眼見騰勢品牌遲遲沒有進一步打開局面,定位更高的方程豹和仰望均已放緩了推新速度。
對于比亞迪來說,怎么同時兼得大眾市場和高端市場的份額,這仍是一項難度不小的課題。
面對著比亞迪的強勢,奇瑞就早早放話,希望在今年底能看到前者的背影、排到中國車企銷量次席位置。
11月,奇瑞集團賣出28萬輛,繼續創造了單月銷量的歷史新紀錄。
前11個月,奇瑞集團累計銷量達230.5萬輛,同比增長38.4%,表現僅次于比亞迪。
官方表示,奇瑞集團繼續保持了全行業唯一的新能源、燃油車、海外出口、國內市場“四賽道”全面增長。
只是海外市場貢獻了近一半銷量,這多少還是說明了奇瑞集團在國內競爭里不完全占優的現狀。
其中,被寄予沖高厚望的星途和智界沒有取得明顯突破,這也不難反映出奇瑞向來的品牌高度受限問題。
有意思的是,目前奇瑞把高端和中低端的拓展增長任務,分別交給融合了外部團隊的智界和iCAR。
顯然,奇瑞清楚自身體系的局限性,于是也在謀求自我革命了。
盡管奇瑞的增勢讓不少車企眼紅,但在國內市場能一直咬住比亞迪的,依舊還是前“一哥”吉利。
這些年來吉利的失勢,很大程度在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推進不順。
去年銀河L6、L7和E8的接連推出,并未給吉利新能源的發展帶來明顯推力。
直至在近來銀河E5、星愿和星艦7陸續登場以后,這才真正改寫了銀河的發展局面。
11月,吉利新能源銷量為12.2萬輛,環比增長12.6%,同比增長88.3%,創出了單月歷史新高。
前11個月,吉利新能源累計賣出77.7萬輛,同比勁增82%。
乘著如此勢頭,吉利終于也讓大家看到了其久違的“一哥”風采。
相比于吉利新能源的銷量突破,更受人關注的是吉利的內部整合。
9月,吉利發布《臺州宣言》,宣布進入戰略整合階段,其中極氪和領克的合并最為轟動。
官方表示,兩大品牌仍將保持獨立發展,只是會在產品規劃上作出明確區分,減少重合沖突。
更重要的是,通過合并領克以后,極氪也能更好緩解其虧損情況,為未來融資需要打開窗口。
吉利,在為之后的過冬提前準備了。
早在過去燃油車時代里,比亞迪、吉利和奇瑞這三強已非等閑之輩。
其中,奇瑞和吉利就分別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中國車企領頭羊,而比亞迪也是一如既往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引領者。
而在步入新能源車時代以后,多年來厚積薄發的比亞迪成為了最大贏家,它也一舉成為了市場的巨無霸。
好的是,如今奇瑞也成功在海外市場闖出了一片天,而吉利亦開始重新煥發出了增長生機。
強者恒強的發展規律,在這三強當中可謂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車企的三足鼎立,看來已經成型了。
此前比亞迪說過,再過2年,中國品牌的市場占有率將進一步提升20%至80%。
這20%的增長空間,將意味著400萬輛的增量。
不過,盡管有如此大的增長空間,但也不保證每個品牌都能得到受惠。
在今年初的時候,李想就曾放話,20萬以上的新能源車市場,到今年Q4將呈現頭部三個品牌吃掉70%市場份額的結果。
雖然結果并未如此極端,但市場集中度的提高,注定將抹殺掉后來者的機會。
于是,現時各家都拼命想找到那根可救命的稻草。
作為曾經SUV市場的領導者,過去長城單靠哈弗H6就能制霸江湖。
但在新能源汽車的持續沖擊下,如今長城已經沒有了這樣的護城河。
而出于對利潤的看重,長城還主動放棄了不賺錢的歐拉小車市場,并且多次明言不參與價格內卷。
盡管如此,定位高端的魏牌和坦克也沒有取得明顯份額,這亦使得長城在國內市場的存在感逐步降低。
據統計,今年前11個月長城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27.95萬輛,同比增長20.6%。
此外,同期長城累計銷量同比下降1.81%至109.8萬臺,其中有40萬輛由海外市場貢獻。
難怪向來少在公眾露面的魏建軍,也在今年頻頻現身于鏡頭前。
只是單憑CEO人設是否就能解決長城的銷量難題,這一年下來大概也有了明確答案。
和長城一樣要被新能源車市場遺忘的,還有傳祺。
只是傳祺還有埃安這個扛把子的親兄弟,這才不顯得更加落魄。
如今的傳祺,似乎能拿得出手的只有MPV車型,銷量體量在原本盤子并不大的情況下進一步縮小。
還好的是,今年底廣汽集團終于啟動了整合行動,表明將打通傳祺和埃安的協同效應。
未來,傳祺將進入純電賽道,而埃安也會加入增程和插混車型。
在此基礎上,傳祺更是積極聯手華為,在轎車、SUV、MPV全領域全面用上華為乾崑方案。
能否在跟華為的合作里把握住煥新品牌的機會,這對于傳祺來說將至關重要。
把華為視為救命稻草的車企,如今已在待救名單上寫滿了名字。
其中,長安和東風這兩大央企就早早搭上了華為這班快車,尤其長安旗下的阿維塔還出資過百億入股華為引望公司,可以說是用真金白銀打造出了命運共同體。
只是華為的作用是否有想象中的突出,這可能又得另說。
臨近年末,阿維塔接連在10月和11月站上1萬+的交付水平,這也是其連續兩個月創出了歷史新高。
此外,嵐圖也連續三個月躋身“萬輛俱樂部”,前11個月累計交付7.4萬輛。
可以看到,雖然兩大品牌均取得了不俗進步,但整體表現依舊還是不成氣候,華為標簽并沒有帶來絕對光環。
盡管華為的示范作用,并不能體現在不同的品牌身上,但對于發展遇阻的車企而言,它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據悉,曾經拋出“靈魂論”的上汽,在今年領導班子換屆以后,也終于放下戒心搭上了華為。
此外,今年上汽還對榮威和飛凡品牌進行了整合,這也基本宣告后者新能源化沖高進程的失利。
面對持續縮小的市場份額,上汽乘用車還能怎么實現妙手回春,大概華為也不敢對此打包票。
本質上只作為賦能者的華為,究竟能救得了多少家品牌,我們拭目以待。
前些年為了迎接新能源汽車時代的到來,不同車企均孵化出新品牌來應對市場變化。
它們想著通過這樣的“改頭換面”,更好把握住品牌向上的機會。
這些年過去以后,我們的確看到了中國品牌成功將外資份額擠出場外。
但在中國車企陣營里,市場格局似乎并沒有明顯改寫跡象。
以往在燃油車時代稱王的吉利,旗下的極氪、銀河系列同樣在新能源車市場成為了佼佼者。
反之此前在燃油車市場地位不高的傳祺、長安、上汽乘用車以及東風旗下的自主品牌,來到新能源車時代也一樣苦于尋找突破口。
顯然,在翻天覆地的市場變化里,真正能抓住機會的還是少數,并且也可能還是那少數向來叫人熟悉的強者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