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手華為打造新品牌,上汽的靈魂終敗給現實
新車新技術 | 01-11
20000
就在今天,新車新技術獲悉上汽與華為合作的最新進展,據上汽內部人士透露:上汽內部有傳言稱,上汽將與華為將合作打造一個新品牌,首款車型為飛凡R7的增程版車型,并且將采用全套華為解決方案。此前,新車新技術就曾報道過,上汽與華為在智能駕駛領域開展深入合作,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為飛凡汽車旗下的RC7(項目代號ES37),并將搭載華為的智能駕駛解決方案。但按照此次內部人士透露的情報來看,上汽與華為的合作將不僅局限于供應商與主機廠的關系,而是開展更為深入的合作。據該內部人士透露,之所以上汽尋求與華為合作,一起打造新品牌,是因為上汽的目標是,26年銷量達到500萬輛,徹底回到23年的銷量規模。而對于如今“盡顯頹勢”的上汽而言,想要如期完成目標,任重道遠。“上汽被逼急了”,該內部人士表示。
“著急”的上汽
上汽如此“著急”,并非沒有原因。上汽集團公布的12月產銷數據顯示,12月份整車合計銷量為48.30萬輛,同比下降24.17%;本年累計銷量為401.3萬輛,相比2023年的502.1萬輛,下降了20.07%。至此,上汽集團連續18年國內車企“銷冠”的寶座,也被比亞迪徹底摘去。更重要的是,上汽集團的“跌落”,是整個集團的跌落,而非單一品牌或某幾個品牌的跌落。
上汽集團能連續18年占據國內車企銷量冠軍,更多依靠的還是合資品牌。然而,近兩年國內車市新能源轉型加速的原因,上汽合資品牌也呈現節節敗退的趨勢。數據顯示,整個2024年,上汽大眾銷量為114.8萬輛,同比下跌5.51%;上汽通用累計銷量為42.2萬輛,同比下跌58.58%。在合資品牌“難以為靠”的局面下,上汽自主板塊不但沒能擔起重任,反而在近兩年利好自主品牌的市場大背景下,同樣在泥潭中越陷越深。數據顯示,整個2024年,上汽乘用車銷量為70.7萬輛,同比下跌28.3%;上汽通用五菱累計銷量為134萬輛,同比下跌4.49%;上汽大通累計銷量17.8萬輛,同比下跌21.63%。
唯一例外的智己汽車,也是依靠去年發布新車帶來的增量和大幅降價促銷,才實現了71.24%的銷量增長。
即便是前幾年做得“風生水起”的海外市場,上汽在去年也難以說成功。數據顯示,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和名爵印度公司,累計銷量分別下跌了3.28%和4.15%。而上汽正大(上汽與泰國正大合資公司),則因為在泰國市場的銷量基數較低,增長了16.84%。從國內到海外,從合資到自主,過去一年,上汽幾乎可以說在“全線潰敗”。
聯手華為,或許是“最后一搏”
事實上,上汽本有機會坐上智能化、新能源化的這股浪潮,但最終卻“竹籃打水,一場空”。
作為汽車“新四化”的提出者,上汽是國內最早做新能源的車企之一,曾經的插混市場流傳著“南有比亞迪,北有上汽”的段子。然而,相比如今比亞迪在新能源市場的統治地位,上汽早已沒了當年的“心氣”,即便后來推出了飛凡和智己兩大主打新能源試產的品牌,也難以挽回頹勢。而在智能化領域,上汽早在2015年,便與阿里巴巴集團共同成立斑馬智行,專注于汽車操作系統領域?。對于彼時尚處于“蠻荒”階段的整車智能化,斑馬智行的體驗的確領先于時代,受益于此,作為全球第一款互聯網汽車的榮威RX5,也成為那幾年最熱門的SUV產品。然而,放當下的智能化環境來看,曾經“遙遙領先”的斑馬智行,智能化體驗早已被華為的鴻蒙、小米的澎湃和魅族的Flyme遠遠拋在腦后,即便是與小鵬、蔚來等新勢力的智能座艙系統相比,也毫無亮點和優勢可言。
畢竟,當靈魂敗給現實,上汽只有抱緊華為一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