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之下,汽車行業的消耗戰
后視鏡里de未來 | 01-07
16675
把銷量加上各種定語,制作成可以在朋友圈發布的畫面的同時,絕大多數整車制造商的大佬們都忙著填補龍年的窟窿:沒有達成的銷量目標、沒有完成的出口壓庫量、離預期收入還缺少的額度,成堆的敞口朝天鍋在等蓋子。
國家統計局修正后的阿拉伯數字,把這種狀況可視化了一下。2024年11月份,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為3.3%,這是自2020年4月以來的第二低,上一次是2023年1-2月份的3.2%。在沒有了口罩、疫苗、行程碼的捆綁后,中國汽車在銷量奔著3000萬輛去的路上,眼見的凈收益卻越來越少。
在不超過5家整車制造商尚有余糧穩中向好的大勢里,嚴重的產能過剩,催逼著一眾廠家的刀刃沒有底線向內瘋卷。合資品牌不虧損,國有大股東都不知道這么多年換道超車的油費是誰出的;造車新勢力要是凈利潤轉正,碾壓馬斯克與特斯拉在資本市場就失去了想象空間;高合與極越們不閃崩,智能汽車的賽道也不缺這樣的存在。
行業協會還沒來得及統計出完整的年度產銷數據,超過20家品牌掀起的新一輪價格戰已經密集開打。花樣堪比車輛類型的促銷手段,疊加著各類補貼與置換的刺激,拼命誘惑著買家出手。合資品牌繼續下壓燃油車的價格,把B級車以A級車的價格出售,能碰到買家,實屬幸運;造車新勢力在原有優惠的基礎上,再次給出超過萬元的讓利;頭部的自主品牌繼續現時特價,加固大盤。
從北京傳達到基層要求停止惡意內卷的指令,沒有阻擋住一眾品牌保量求生的相互踩踏。房地產市場不缺房的昨天,正被中國汽車市場不缺車的現實淹沒。新的一年才剛開始沒幾天,就把淘汰賽的力度狠狠的升了級。遠在曼谷的趙博士說,這是汽車的新墳場。
2025年1月2日。特斯拉以178.9萬輛的交付量,結束了過去的一年。自2012年推出Model S系列車型,全球最大的電動車制造商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與其將此歸咎于產品迭代速度慢、降價幅度太小等,不如說這是本輪電動車泡沫破裂的開始。
在中國占據全球電動車市場近7成的份額后,電動車將逐漸回歸。2025年的某個月,在插電式與增程式混合動力超過電動車后,電動車的量會逐漸被壓縮。理論上,中國電動車廠家已建成的數千萬輛產能,足以滿足全球市場的需求。現實中,在中國的電動車能順利運抵各大洲的市場之前,130+家電動車品牌需要先活下來。已經開始的價格搏殺,成了最無奈且有效的選擇。
自2023年1月至今,9成以上的汽車廠家都陸續開始裁減生產工人,關閉或出售生產工廠,舊城拆遷改造一樣的應付無底洞的寒氣。市場份額已經被擠壓至30%左右的合資與跨國汽車品牌,被逼走上了虧損空轉的新勢力之路。在批量的普通汽車工人被當成「本」降掉后,「效」不僅沒增起來,部分整車制造商不得不面對王小二過年的窘境。
大眾汽車集團在德國裁員,董事會成員會遭到大大小小工會的問候;菲亞特要在意大利減員,得先問問工會答不答應;克萊斯勒要縮減工人的上班時間,須征得UAW點頭;現代汽車不僅要降低工人的勞動強度,還得滿足工會漲薪的要求;本田與日產重組要裁員,被當成了國恥。
只有在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里,汽車工人是可以隨意被裁減的。在鋼鐵、鋁材、橡膠等物料的成本被壓到極限狀態后,越來越多的整車廠家已經意識到,員工才是最大的成本。不過,僅僅以現在的力道搞汽車打工人,還遠遠不夠。價格戰需要更多的汽車人,脫下工裝。
一家國有汽車集團的大佬在公司內部會議上,甩著講話稿要業績,要么出利潤,要么有銷量,兩個都沒有的負責人必須主動請辭;北方一家合資公司的中方一把手想挪窩,卻找不到接盤俠,害得集團大腦袋不得不邀請紀檢部門約談目標人選;另一家自主品牌在沒法支付代理公司的賬款后,換掉了對口業務的負責人,方便繼續拖延賬期。影影綽綽的動作,預演著搞人要升級的伎倆:
應搞盡搞。
不論是所謂電動化的上半場,還是美其名曰的智能化下半場,終究只是消耗戰這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