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出口量或再拿第一,“自主五強”占比多少?
波帆說車 | 01-13
20481
中國汽車出海勢頭有多猛?稍稍發力,便在2023年以522.1萬輛的成績將全球汽車出口第一收入囊中,即便日本在此位置上已經呆了七年之久。
2024年,中國汽車也會將出口銷量榜首拿捏得死死的,與身后他國的差距只會越來越大。
根據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1-11月,中國汽車出口為534.5萬輛,同比增長21.2%,已經超過2023全年,按照目前趨勢推測,全年出口量已經向著600萬輛靠近,表現相當強勢。相比之下,進口汽車則出現了大幅同比下滑,中國汽車進出口攻守之勢已變。
“卷出去”
出口的欣欣向榮與車企們嘴上嚷嚷著的“苦日子”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畫風,中國車企硬生生的將內卷的風刮向了全世界,日、美、歐等車企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焦慮過,不得不重拾貿易保護這塊遮羞布,而中國的大廠們也才發現,汽車列強竟是我自己。
根據各主機廠發布的2024年出口數據顯示,奇瑞以近114.5萬輛的成績排名自主五強第一,同比增長21.4%;長安出口53萬輛,同比增長超47%;長城出口45.3萬輛,同比增長43.39%;比亞迪出口41.7萬輛,同比增長71.9%,為自主五強中增幅最大;吉利的出口則近40.4萬輛,同比增長超53%。
五家數據相加已達到295萬輛左右,大概占比為中國汽車出口的一半。如果以乘聯會統計的數據1-12月乘用車累計出口479.1萬輛計算,自主五強的出口占比則達到了61.5%。
可見,大廠們“卷出去”是有力度的。另外提一句,以增長幅度預測,比亞迪在2025年的出口量或會得到更大增長,海外出口體量向奇瑞看齊。而在新能源方面,比亞迪李云飛此前則希望奇瑞離他們越來越近,可謂“配合”默契。
當然,諸如上汽、東風、北汽、江淮、廣汽等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大廠們走出去的熱情,完全將中國汽車出口的潛力釋放出來。
去年的數據中,新能源車的出口占據了114.1萬輛,同比增長4.5%,把中國車企對電動化、智能化的熱情帶向全世界。
從汽車荒漠到橫掃日歐美韓
上述段落小標想表達兩層意思。
其一是中國汽車工業曾經的窘迫堪稱荒漠,不得已以合資的形式拿市場換技術,數十年間,不敢說中國汽車工業變得十分強大,起碼新能源、智能化等相關技術、產業鏈全球獨樹一幟,自主品牌在國內的市占率也一路飆升到60%以上。
雖然燃油車的話語權還不由自主掌控,但合資的全面潰敗有目共睹,退出中國市場的品牌更不在少數,菲亞特、雷諾、鈴木、三菱、寶沃......他們當年進入中國市場,或許純粹只是想分一杯羹,不曾想敗退來得如此之快。
強如大眾、豐田、通用等大廠,如今在國內的合資企業也止不住下滑,本田、日產、現代也早就由漲轉跌,這意味著大廠們同樣難逃被橫掃的命運,即便尹同躍近日表示“沒有合資車就沒有現在的中國汽車,不希望把外國企業趕走”,但市場競爭是自由的,是走是留全憑本事。畢竟中國汽車市場很大,容得下這些車企。
其二是自主品牌做大做強不能僅僅“窩里斗”,走出去是必然。關于這一點,奇瑞、上汽等行動得更快,關于中國汽車出口的榜首之爭,二者就沒有停過,且銷售體量均在百萬輛之上。比亞迪則直接打造了自己的專用滾裝船用于裝載新能源車出口海外,并且計劃打造8艘。
打出國門意味著與國際大廠們短兵相接,中國汽車首先攻占的則是一些“汽車荒漠”區域——本地無有名的汽車品牌、產業,但有消費市場的地方。比如東南亞、中東、拉美、大洋洲、俄羅斯等區域,這些地方的機會遠比成熟汽車市場對新品牌的接受度高得多,事實證明這招很有效果,比如在巴西、卡塔爾、土耳其等地,奇瑞就很火爆。比亞迪、長安、長城則直接在泰國建廠。
俄羅斯的不同點在于,由于歐美等車企退出當地市場,中國汽車迅速補位、銷量日益增加,根據俄羅斯的分析機構Avtostat統計,2024年1-11月,中國品牌汽車在俄銷量同比增長80%左右,達到84.8萬輛,市場占有率超六成。
近幾年每屆東京車展、法蘭克福車展、日內瓦車展、巴黎車展、慕尼黑車展......諸如比亞迪等中國新能源品牌頻頻亮相,參展可以被認為是進入當地市場的象征。
事實上是,中國新能源車以獨步天下的技術、品質與制造體系確實給這些老牌汽車強國上了一課,比亞迪元PLUS(在日本市場稱為ATTO3)被多家日本汽車零部件企業拆解、分析就是例證,依稀有點“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味道。即便有數據顯示目前電動汽車在日本新車銷售中的占比僅為2%左右,這就是機會所在。
無力改變中國市場的競爭現狀,如今還被中國品牌反推到本土、甚至被堵在家門口挨了悶棍,國際大廠們豈能束手就擒?
于是,以關稅之名,貿易保護主義的鐵幕就拉了下來。
老美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100%的關稅,歐盟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征收為期五年的最終反補貼稅,不同生產商稅率不同,加上10%的基礎關稅,中國產電動汽車出口歐盟最高需繳納45.3%的關稅,不同之處在于,歐盟此次關稅政策只是針對純電車,“聰明”的為后期留了回旋的空間,日本對加征關稅則持謹慎態度。
雖然歐盟的關稅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相關中國車企銷量下滑,尤其對造車新勢力影響不小,但歐盟內部對加征關稅一事實際上是有分歧的,就看這些關稅政策啥時候失效。而美國市場壓根兒就沒有幾輛中國新能源車出口,如今這條路更是被堵死了;日本市場則正在被一點一點撬開!
原來,所謂汽車強國竟如此保守,保護主義才是真相,開放市場、自由競爭全是幌子,而現在已經由不得他們了,保護主義手段只能暫緩中國電動車的進入步伐,但擺脫不了中國汽車帶給他們的噩夢。
堡壘也能從外部攻破
中國汽車出海與“洋品牌”本土防御,攻守易勢之間已經揭露出了后者對其汽車產業的不自信、更掩蓋不了他們的脆弱。
諸如當年的日產-雷諾-三菱看似強大,如今也不得不面對本田與日產的合并談判,三菱在旁靜觀其變......
這便是中國汽車的機會,搶占了更多的第三方市場,更多的國際大廠會傷筋動骨,讓他們從外部崩塌。很明顯的一點,諸如日本、德國、法國、韓國等在其國內汽車市場容量有限的情況下,全球市場才是其根本,一旦外部市場被壓縮,其國內市場并無戰略縱深。
相信中國車企早已看到這點,加上產業規模與供應鏈完整性,中國汽車產業的彈性更好,出口全球市場的動作自然很凌厲。
往后,出海動作會更快,盡管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