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倉”不斷,外資車企、供應商共迎新變局
汽車縱橫全媒體 | 2024-12-31
22116
據商務部網站9月14日消息,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介紹2024年1—8月全國吸收外資情況。相關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我國新設外資企業近3.7萬家,同比增長11.5%,實際使用外資超5800億元人民幣。對此,商務部外資司負責人表示,無論是與世界其他國家橫向比較,還是與近十年來引資規模縱向比較,上述這些都處于高位水平。
由此可見,盡管市場挑戰加劇,外資企業依舊看好在華投資前景——這不僅體現在去年以來新設外資企業不斷增多,更體現在“老牌”外資企業的持續加碼上,如身處中國汽車市場的整車企業,如仍在不間斷“加倉”中國汽車市場的外資Tier1。
整車企業有進有退
據最新消息,梅賽德斯-奔馳近日已決定進一步追加在華投資。根據集團業務規劃,梅賽德斯-奔馳計劃與中國合作伙伴共同在華投資超140億元人民幣,進一步豐富乘用車和輕型商務車的本土化產品陣容。值得關注的是,進入2024年以來,梅賽德斯-奔馳集團股份公司董事會主席康林松已經四次訪華,充分體現出對中國市場的重視程度。
無獨有偶,今年四月,大眾中國也表示將進一步拓展位于合肥的生產及創新中心,同時提速集團與小鵬汽車共同開發的兩款大眾汽車品牌智能電動車型的生產。據外界報道,截至目前,相關投資數額已接近200億元(約25億歐元)。
同樣是在今年4月,寶馬集團亦宣布將對沈陽生產基地增加投資200億元人民幣,用于沈陽大東工廠的大規模升級和技術創新。按照規劃,寶馬集團“新世代”車型將于2026年在沈陽率先實現本土化生產。
特斯拉則是持續在中國“加碼”充電業務,推進充電樁布局。據公開資料顯示,截至今年8月,特斯拉已在國內建成超過11500根超級充電樁,其充電網絡布局已100%覆蓋中國大陸省會城市及直轄市。目前,上汽通用、極星汽車等車企均加入了特斯拉中國充電網絡。
《汽車縱橫》記者了解到,除特斯拉以外,今年以來,外資整車企業在國內汽車市場的日子并不好過,目前已有多個外資品牌下調了今年的業績預期。同時,本田、日產等品牌也紛紛削減了燃油車產能規劃,并開啟了全面的電動化、智能化轉型。
其中,本田將在中國市場減少三成燃油車的產能。為此,本田兩家在華的燃油車工廠將在分別在今年10月(廣州廣汽本田合資工廠)和11月(武漢東風本田合資工廠)停產。與此同時,本田專為新能源汽車開辟了一條全新生產線,該生產線位于湖北武漢,已于今年10月11日投產,設計產能約12萬臺,初期將生產靈悉L、燁S7等多款電動車型。按照規劃,到2035年,本田將實現純電動車銷售占比100%。
東風日產則在今年6月發布了“新奮斗100”行動計劃。計劃在未來三年斥資超100億元用于新能源車型研發,并且研發人員也將從計劃發布前的1600人進一步擴充至4000人。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今年6月中旬,日產關停了一家在華的燃油車工廠。對此,東風本田表示,公司將在確保現有燃油車型產能的前提下,加大對于新能源車型的產線布局和研發,更好滿足用戶需求。2026年底前,東風日產將投放7款全新的新能源產品。
相較于日產和本田,豐田在中國市場的布局顯得更為廣泛。其不僅通過與比亞迪、廣汽等企業的合作,強化了自身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競爭力,而且還與騰訊建立了戰略伙伴關系,充分利用騰訊在AI大模型、云計算以及數字生態等方面的優勢,共同探索并創造移動出行的新價值。
另有消息爆料,目前豐田汽車正在與上海有關部門商談在當地建立一家全資工廠的可能性,并希望能獲得與特斯拉上海工廠類似的優惠政策。針對上述消息,截至發稿前,豐田汽車尚未做出任何回應。
外資Tier1持續“加倉”
對于中國市場,外資Tier1們同樣持續看好,接連落地的新項目就是最有力的證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今年十月,國內已有十余家外資Tier1企業投建新項目,包括舍弗勒、采埃孚、大陸集團等,并且其中多個已公布了新項目進展。
其中,采埃孚亞太區最大安全氣囊生產基地項目已于今年4月在湖北武漢落地,武漢研發中心同步啟動。今年9月,其被動安全系統(ZF LIFETEC)亞太區新總部大樓也在上海嘉定正式啟用。
同樣是在今年4月,豐田紡織(中國)宣布與滴滴自動駕駛達成戰略合作。根據合作協議,雙方將共同協作打造新一代的智能座艙。而就在官宣的十余天后,雙方合作的成果——“面向Robotaxi智能座艙解決方案”便出現在北京車展豐田紡織(中國)的展臺上。據了解,該解決方案目前已成功應用在滴滴自動駕駛L4項目上,并在上海和廣州自動駕駛示范區內展開實測驗證。
此外,豐田紡織(Toyota Boshoku)位于廣州的櫻泰小虎島工廠也在今年9月正式竣工。據悉,該工廠總投資金額約為85億日元,占地面積約8.2萬平方米,建設該工廠旨在擴充生產能力以及優化廣州地區的物流效率,提高競爭力。竣工后,該工廠將主要生產汽車座椅、門板等汽車內飾件,同時推進工廠物流自動化。
大陸集團則是在今年6月開啟了大陸馬牌輪胎合肥工廠四期擴建項目。該工廠是大陸集團在中國的首家也是唯一的輪胎生產基地。自2009年正式成立以來,一直快速穩步地向前發展,并分別于2013年和2017年完成了二期與三期工廠擴建。此次擴建被認為是其將強化在亞太地區和中國市場的業務,并助力大陸集團進一步提升其超高性能(UHP)輪胎的整體生產能力。
而之所以外資Tier1們持續投入,無非是出于對中國市場的看好。
本土化布局方面,豐田紡織(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常務副總經理莊志強在接受《汽車縱橫》記者采訪時表示:“本土化豐田紡織一直在做,從過程來講,我們最開始做的是生產本土化,其次是采購的本土化,再次是開發、研發的本土化,最終是實現人才的本土化。扎根中國,豐田紡織將堅持以可持續發展為引領,賦能人才成長、助力伙伴發展、貢獻社區公益,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致力攜手利益相關方共同實現可持續價值創造。“
不久前,采埃孚集團董事會成員彼得·萊爾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也表示,隨著中國經濟持續發展,采埃孚在中國市場看到更多業務拓展機會。“我們將繼續在中國加大投資,既包括研發領域,也涵蓋新技術的本地化生產。”
在中國,為全球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研發投入及創新力度的強化,外資Tier1們在中國開發了越來越多的產品技術成果,這些成果不僅用于中國市場,也正在走向全球。
以安波福為例,加大中國投資,深耕本地市場,計劃到2028年,中國本土業務占其整體業務的70%。目前,公司通過在中國建立擴展研發中心、構建國內汽車生態圈深化與中國本地企業的戰略伙伴關系,尋求在智能駕駛技術創新、中國市場滲透、智駕產品本土化的三重突破。
在今年的CES展會上,安波福首次展示了由中國本土團隊主導開發的第七代4D毫米波角雷達,該雷達搭載了國內首顆一體式集成雷達芯片。這不僅標志著安波福在技術上的重大突破,也體現了其對中國市場的重視,以及輻射全球市場的決心。
今年6月,博世集團董事會主席史蒂凡·哈通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指出,“中國是一個創新基地,在新興技術領域發展很領先。出于市場的需求,我們在中國建立了軟件開發能力。現在,我們在中國開發創新,可以分享到全球其他市場,這是變革。”
法雷奧集團首席執行官Christophe Périllat此前也表示:“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已經成為全球汽車企業的集訓中心。今天,中國是我們開發、測試和引進創新產品和技術的地方,這里的環境激勵我們展現出最好的自己。我們和運動員一樣,在這里訓練,變得更快、更高、更強。”據透露,今年上半年,法雷奧中國的業務訂單中三成來自國際主機廠,其中,采購決策與產品開發等核心流程均主要在中國完成。
在外資Tier1們眼中,中國正在引領全球汽車行業的變革——只要能夠在中國打贏市場,全球市場都將受益于此。這實際上是許多外資Tier1的共識。不同于此前反復強調的“在中國為中國”,在電動化和智能化領域,更多外資Tier1已逐漸轉變方向,正致力成為“在中國為全球”。
而對于外資整車企業而言,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以特斯拉為例,今年10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達成了累計300萬輛新車下線的里程碑。在這當中,有三分之一的車型遠銷歐洲、亞太等海外市場,并獲得了海外市場高度認可。該工廠也成為了特斯拉全球重要出口中心和生產基地。
綜上所述,中國已成為外資車企及供應鏈企業無法忽視的關鍵市場。全球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企業紛紛在中國布局生產基地、研發中心及測試平臺,此舉不僅極大促進了中國本土零部件技術的革新與飛躍,也引領了全球汽車產業的蓬勃發展。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浪潮中,汽車零部件制造商與整車制造企業的合作關系日益深化。中國市場不僅為這些國際零部件巨頭提供了堅實的后盾和實驗場,同時,它們也為中國汽車品牌走向世界及中國汽車供應鏈的優化升級貢獻力量,共同開創雙贏局面。一個嶄新的全球汽車產業生態鏈,正在中國萌芽并逐步成型。